问题:子思受教于老子的高足曾参,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。后人把子思、孟子并称“思孟学派”,因而子思上承曾参,下启孟子,在孔孟“道统”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。...
查看答案
问题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,圣人之大宝曰位,何以守位?曰仁。”一句的意思是()。A、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,圣人的最大法宝是权力地位,用什么来保住这高位呢?用仁德。B、天地之间的大恩大德化助生育生命,圣人所拥有的大法宝是地理位置好,为何能够守住职位呢?因为拥有仁德C、天地之大可以生出德行,圣人之大宝是可以保护地位,怎么样能够把守高位呢?用仁德。D、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,执政者的最伟大宝物是位于至高的尚方宝剑,用什么来保住这高高在上的权利呢?仅仅用仁德是不行的。...
问题:孟子曰:“世俗所谓不孝者五,惰其四支,不顾父母之养,一不孝也;博弈好饮酒,不顾父母之养,二不孝也;好货财,私妻子,不顾父母之养,三不孝也;从耳目之欲,以为父母戮,四不孝也;好勇斗很,以危父母,五不孝也。”——此句的恰当之意是()。A、孟子说:世人所谓不孝的行为有五项:四肢懒惰,不顾及赡养父母,是一不孝;博弈饮酒,不顾及赡养父母,是二不孝;喜好钱财,偏爱妻子儿女,不顾及赡养父母,是三不孝;放纵声色欲望,给父母带来耻辱,是四不孝;逞强好斗,因而危及父母,是五不孝。B、天(即自然)的运动刚强劲健,相应于此,君子...
问题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“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()。A、此句是说:“不到他心里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;不到他心里明白却难以表达出来的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。”B、此句中的“愤”:本义指因不满而愤怒或怨恨,这里指心里想弄明白还不明白,也指发愤图强C、此句中的:“悱”:指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D、此句是说学习时老师不要激怒学生,不要打击学生...
问题:“经学”是以道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问。...
问题:韩非对儒墨之学怎么看?...
问题:关于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下面哪一个是较为恰当的说明()。A、在朝廷中身居高位,却为万民百姓忧虑B、在山野中隐居远离都市,却为君王担忧C、这种超然的姿态能够让我们超越外物得失的捆绑D、让我们超越自我命运遭际的束缚...
问题:儒家集大成者是孔子。...
问题:成语“沉鱼落雁”出自()。...
问题:南宋时,朱熹将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合在一起称“四书”。...
问题:“国学”是“中国固有的学术”,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创造的全部文明财富和精神资源。...
问题:朱熹...
问题:“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,曰:修身也,尊贤也,亲亲也,敬大臣也,体群臣也,子庶民也,来百工也,柔远人也,怀诸侯也。”——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()。A、此句中的“子庶民”:是以平民为子。B、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,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,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,都应该是坚持不懈,自觉自愿。C、此句是说: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准则:修养自我;尊重有才能的仁;敬爱自己的亲人;敬重大臣;体谅群臣;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孩子;吸收、招纳各种技艺的人才;优待远方而来的客人;安抚诸侯...
问题:“天子之与己,皆天之所子”是()的名言。...
问题: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,民鲜久矣。”中的“中庸”的意思是()。A、中庸:就是中规中矩的道理,或者“中庸”就是调和、折中的意思。B、中庸:就是关于做事做人的一般常理,或者“中庸”就是不左不右的意思。C、中庸:就是关于心理平衡地做事的常理,或者“中庸”就是中正、中行的意思。D、中庸:就是关于恰到好处的常理,或者“中庸”就是用中、中行的意思。...
问题:君王、国家、人民这三者中,有轻有重,请遵循孟子的思路,按照从重到轻排列()。A、国家君王人民B、君王国家人民C、国家人民君王D、人民国家君王...
问题:“君子有三变:望之俨然,即之也温,听其言也厉。”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()。A、此句大致意思是:“与有德之人相处会发现他有很多不同的样貌:远远瞻望,会觉得他外貌庄重自持,而令人不敢在其面前嬉笑轻浮;再与他亲近时,会发现他慈祥可和蔼,如春风温煦;若听闻他的教诲,则句句确切严正,都是激励人心的话语。”B、此句中“俨然”:指恭敬庄重的样子,指行止外貌庄重自持。C、此句主要意思是:“君子有三变:远远望着,庄严可畏;向他靠拢,温和可亲;听他的话,严厉不苟。”D、此句是说君子善变。...
问题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该诗句的作者是()。...
问题:请写出4个以上出自《庄子》中的成语。...
问题:如何研读集部著作?...